玫瑰奶乌大杯黄金比例去冰加波霸

我是考研去了又不是死了
全糖is the best,极葬/涉宗,鸟男人做1就是我的人生态度
Endless twilight magic

如何利用简单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节?

桃缘溪行:

ゆう月:



很久之前就想写这篇文章,但是可能一直都没有什么良好的契机和动力。感觉过去的一年里自己和周边的人身上发生了不少事情,所以本着想要共享一点过去学习相关理论的心得以及收获,所以拖延症拖着拖着今天终于把这篇码出来了。




有的时候是真的觉得,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心理学。




这既不是精神论,也不是毒鸡汤。有基础的心理学知识能够更好地帮助你认识自我、理解自我、以及理解自己与他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而如果通过自己的钻研和学习对于心理学和人际传播等学科形成一个系统的、全面的逻辑思维框架,不论对于调整自己的状态,还是对于自己今后的人生道路的思考,以及处事为人的方式,都是终生受益的。








就比方说,在人际心理学的“认知一致性理论”中,有种理论叫做“海德平衡”。




如果要概括一下,这种理论就是解释“自我在认知结构中对于相关联的人和事产生态度时所采取的方式。”




具体是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来讲,这种理论假定人际关系有三个维度,自我,他人,其他人(事);而这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的是喜欢(正态度)或者讨厌(负态度)的两种态度。




这三个维度只有在三种情况下才会达成一个平衡状态,也就是“自我意识的满足”。








第一种状态:你欣赏一个人,对方对一件事(人)持赞赏态度,你也对那件事(人)持赞赏态度——这叫爱屋及乌,或者是皆大欢喜;




第二种状态:你讨厌一个人,这个人对一件事(人)持否定态度,你对这件事(人)持肯定态度——这叫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第三种状态:你欣赏一个人,对方对一件事(人)持否定态度,你也对这件事(人)持否定态度——这叫同仇敌忾。








而除去这三种满足“平衡”的状态,剩下的状态都是不平衡的。




考虑到实际应用,这也完全可以用来解释当今社交媒体上很多常见的现象。当你的爱豆做了你讨厌的事、喜欢你讨厌的人的时候你会感到气愤和难受;当你喜欢的人和你讨厌的人成为了朋友你会感到不愉快,或者是你讨厌的人和你饭上同一个爱豆、喜欢同一件事或者进了同一个圈你也会郁闷——这都是因为该平衡关系并未被满足,且具体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关系的亲密程度会决定你受到这种不平衡的刺激程度。








而这种不平衡的状态,就会引出另外一个概念——认知失调。




所谓的认知失调,其实就是认知、态度与行为的不一致。费斯汀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个体的态度与行为是相协调的,因此不需要改变态度和行为。假设两者出现了不一致,比如做了一些与态度相违背的事,或者是没做想做的事,这就产生了认知失调。




最简单的一些例子:你知道应该勤奋学习和工作,但是你没法按照自己的理想去执行计划;




你知道自己因为别人的说服而变得有所动摇,但是你无法肯定、抑或是去否定自己;




你痛恨自己低沉时期所处的状态,但是你无法做出改变……等等。




而失调的程度则决定于两个因素:




一是认知对于个人的重要性。好比你处在高考、考研、转换工作等等……这时候产生的认知失调对个体带来的压力,在通常情况下一定比一次月考、大学的一次期末考试、日常工作等等带来的压力要大得多。




二是不协调认知的数目与协调认知数目的相对比例。比如你对于一件事、一个人的认知,若是不协调认知的数目超过或者远超过协调认知数目的比例,那么你的心情也会随着这种比例的增高逐渐崩溃。




一旦产生诸如此类的认知失调,如果短期内自己能够及时进行调节,它就只会成为你人生中一个小小的低沉期,或者是几天的郁郁寡欢;然而如果不去正视它,不去积极地应对,也很有可能就会成为抑郁症等心理疾病的导火索。




 




那么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如何在产生认知失调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调节呢?




(1)改变认知。




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我们可以改变其中的一个认知,使它和另一个相协调。这也相当于是在自己愿意相信的真相之中做出选择,不论主观上是否是自欺欺人,但是从客观来说确实能够达到改变认知失调的目的。




(2)增加新的认知




这一方法通俗来讲基本可以总结为两点:“多读点书”+“刨根问底”。




多读点书也就引申为多学习,即可以帮助一个人拥有新的能力、新的视野、和新的人际关系。在死胡同里自己无法钻出来的时候,增加新的认知能够让你直接上升一个高度。你很快就会发现自己之前被自己框在了一个小沟里,如果你升得够高,你甚至还能看清整个地图。




而刨根问底则是对某一具体矛盾的彻底分析、直至达到改变认知失调的状态。好比说人为什么爱吃瓜呢?因为在瓜来瓜去的过程中是一定产生了认知失调的,你也会产生诸如“哇,这人怎么这样”之类的感想。而瓜到最后如果你通过新的信息得出了新的结论,好比“这个人原本就是这样”“或者是“我原来误会了,这是一个好人”,那么你会自动停止对于这件事的跟踪,也就是通过“增加新的认知”来改变认知失调的状态。




(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




这一方法其实是目前被应用得相当普遍的方法,劝人、自省皆可,简单粗暴,效果立竿见影。




脱粉或者粉转黑是改变你爱豆对于你的相对重要性




决裂或者冷淡是改变你朋友、熟人等对于你的相对重要性




分手或者离婚是改变你对象对于你的重要性




然后虽然这种方式看似一了百了,但是现实生活中真的实现还是会产生巨大的痛苦和纠结,毕竟人际关系十分复杂,要是说断就断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那想必也是好的。所以如果应用于处理人际关系,尤其是长情人和老实人,请务必综合方法2。




(4)改变态度




“改变自己的态度,使其符合行为的要求”。




这也就是很多时候我们所谓的“跳出舒适圈”或者是“改头换面”,又或者是“彻底放下过去”。这一点相比前三点来说发生的情况不多,做到也实属不易。这也是解决认知失调的最高境界。




而至于说为什么大部分情况下不容易出现,这里也涉及到一个“信念固着”的概念,那就是人的信念和态度是可以独立于支撑它们的逻辑而存在的,即使支撑它的证据被否定,它依然可以存在。




 




其实,大量的抑郁、沮丧,究其根本,都可以追究至认知失调。




抑郁症的英文单词是depression。如果解构这个单词,就会发现De代表延迟和长期的消极状态,而pression代表压力。所以这个名词的意义其实一针见血:长期压抑。




我们生活在一个压力相当大的时代,每个人的成长过程虽然各不相同,但是一定是没有人是一帆风顺的。而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带来的压力,我认为从心理学的角度去获取一些自我调节的简单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就像如果有轻微的咳嗽、流鼻涕,我们会去自己主动多喝热水、多休息,或者吃一些感冒药是一样的。我相信抑郁症离每个人都并不遥远,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隔离带,而是一个渐变的、潜移默化的过程。所以当发现自己处于一种非短期的沮丧状态下时,一定要给予这份沮丧足够的重视,不能够放任它肆意下去。以上介绍的这一理论和方法,都可以用来进行自我分析、并进行简单自救。




生活很苦,希望大家每天都能拥有好心情。




 




参考文献




[1]薛可,余明阳,《人际传播学》,2012(12)




[2]Overcoming bias to learn about controversial topics[J] . V. G. Vinod Vydiswaran,ChengXiang Zhai,Dan Roth,Peter Pirolli.  J Assn Inf Sci Tec . 2015 (8)


评论

热度(249)

  1. 共3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